美食心得(系列十一篇)

时间:2025-06-04 作者:文瑞云网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中国美食更多的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变迁,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那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美食心得 篇1

美食,是我的最爱,无论是可口的大餐还是诱人的小吃,都是我喜欢吃的食物。因此,在家里或是班上,我都是赫赫有名的“吃货”。作为一名资深吃货,我经过漫长的时间,整理出了一份美食名单。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名:烤面筋

在我的印象中,烤面筋一直是美味的象征。记得第一次吃到它的时候,是我回老家的一个晚上。我们一家人出去吃烧烤,我看到这个名字后,觉得很稀奇,于是试着点了一串。端上桌后,我立刻觉得这种食物真是既好吃又好玩。它的形状像宝塔一样成螺旋形,拿起一串闻一闻,那香味,让人立马馋得口水直流。一口咬下去,软软的,还有弹性,口感就像软糖一样。吃上一串烤面筋,别提有多幸福啦!

第二名:酸梅汤

暑假期间,我们一家人去西安旅游,爸爸提议我们去回民街吃东西。我们转了一圈,发现了一家卖酸梅汤的店,我们就点了两碗喝。阿姨从冰柜里拿出两碗酸梅汤,并递给了我们。我接过酸梅汤,只见白瓷的碗中盛着晶莹的液体,看着就很漂亮。我迫不及待喝了一口,那感觉真是又酸又甜又清凉!简直就是夏日必备。

第一名:钵仔糕

钵仔糕是香港的特色小吃。那天我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家卖钵仔糕的小店,于是我进去点了起来。他家的钵仔糕有很多种不同的口味,我点了一个蓝莓味的钵仔糕。端上桌后,只见钵仔糕晶莹剔透,上面插着一个竹签,宛如一块上好的玛瑙。一口咬下去软糯可口,那滋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别说吃了,远远闻见它的味道就让人陶醉!

除此之外,我喜欢的美食还有很多!作为一名资深吃货,怎么能辜负美食和美好的生活呢?

美食心得 篇2

豆腐花又叫豆腐脑,味道十分鲜美。

豆腐花的做法步骤少,但每一步都不轻松。

首先把豆浆放进锅里用武火煮十几分钟,这样可以把豆浆煮沸。

再用文火煮三四分钟,这样可以让豆浆凝固。

最后一步最难,先一勺子豆腐花,然后靠在锅壁上压着,让残余的豆浆流出来。如果太用力了,豆花就会碎掉;如果力气太小了,就还会有残余的豆浆留在勺子了。

豆花有咸有甜。我喜欢吃甜的,甜豆花上面可以撒白糖、红糖水或黄糖水,以及大人们最喜欢的姜糖。

甜豆花,顾名思义,味道是甜的。白糖豆花吃起来是甘蔗的味道(甜的),口感细腻;红糖水和黄糖水会让甜豆花更有水分,入口即化;姜糖有一点腥味,不过使豆花有种特别的香甜。

咸豆花的做法很多,最常见的是:撒上一点炒熟的虾仁、木耳丝、和黄瓜丝以及榨菜,再放一点剁辣椒。有些人根据个人喜好还会淋上一勺滚烫的热油或者辣油。

咸豆花,虽然里面有一个“咸“字,但他的味道却是辣的。黄瓜丝、木耳丝和榨菜可以让原本加了姜糖的豆花(咸豆花要加姜糖)更香了;而虾仁儿让豆花的摆盘更加诱人;剁辣椒则是咸豆花的点睛之笔;热油和辣油让豆花的保温效果更好。一口吃下去,整个身体从头到脚头暖和起来了,还没等嘴里的辣味消失掉,胃里就暖和起来了。

我爱吃豆腐花。

美食心得 篇3

你吃过螃蟹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相信所有的人都禁不住美食的诱惑,所以像螃蟹这样的美味又营养的大餐,许多人一定想一饱口福,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当我第一次吃螃蟹时,我细致地观察了螃蟹的制作过程。首先用酒把螃蟹灌醉,不久螃蟹嘴里吐出了一连串的小气泡,这些小气泡十分肮脏,都是螃蟹肺里的脏东西,再用一把小刷子把螃蟹大钳子上的毛里面的泥土刷掉,然后就可以放进锅里面了。当锅里的温度渐渐升高时,螃蟹的八条腿不停地跳动,这时我心生怜悯,舍不得蒸它了。但为了吃大餐我也只能一狠心,把螃蟹蒸熟了。

螃蟹终于被端上了饭桌,起初我还不会吃,在爸爸手把手的教导下,我终究还是学会了。先掰开螃蟹的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黄色的蟹黄,但是暂时不能开吃,然后爸爸端上一个海鲜专用酱料,这个酱料可是大有文章,什么东西必须配成黄金比例值,用醋、酱油,鲜辣椒、葱搅拌而成。我先蘸了一下,哇!螃蟹果真名不虚传,肉嫩、美味无比!但是一条条灰色的.东西可不能吃,那是肺,十分脏,但肺下面蕴藏着“无数的资源”。螃蟹腿也很好吃,先蘸一下料,再用牙把肉一点点“逼”出来。

虽然螃蟹很好吃,但也有注意事项:吃完螃蟹不能吃含维生素C的水果,会引发胆结石。吃的时候不能喝红酒,但配一些白酒有益健康。总之,螃蟹很美味,大家快来尝尝吧!

美食心得 篇4

漫无目的地走在崧厦大街,耳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身边走过各种各样的人,眼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鼻中飘进各种各样的香味。

不远处飘来一阵奇怪的味道,亦臭亦香、若有似无,这味是如此吸引着我!我不由自主顺着这味寻去,觅得一个其貌不扬的小摊,摊前已排起了一条长龙。我挤上前去一探究竟,原来是在卖臭豆腐呀!

真有这么好吃吗?怀着好奇心,我排在了队尾。队伍缓慢向前移动,香味萦绕间终于轮到我了!我站在摊前仔细观察着,只见一块块臭豆腐像一个个可爱的胖娃娃,接二连三地跳入滚烫的油锅中,嬉戏着、欢笑着、一会儿浮上油面,一会儿又沉入锅底,没有一秒停下。玩闹间,它们已换上了一身金黄的大衣。香味在空中肆意弥漫着,口水早在嘴里翻江倒海,贪吃的欲望更是泛滥成灾!终于,一个个胖娃娃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泳池”,来到了我的面前。

臭豆腐还冒着腾腾热气,我却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塞进了嘴里。奈何“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狼吞虎咽间嘴巴却被烫得火辣辣的疼。得,学乖点吧!我按捺下冲动的欲望,吹了又吹,才敢放进嘴里。狠狠地咬上一大口,臭豆腐外面酥酥脆脆的,里面却是又滑又嫩,让我欲罢不能。一转眼,我已把一盒臭豆腐消灭殆尽,咂巴咂巴嘴巴,香味还在唇齿间萦绕,真是意犹未尽呀!

崧厦臭豆腐如此美味,怪不得名扬四海呢!这不,才几口我就已经恋上了这崧厦一绝——臭豆腐!

美食心得 篇5

一说到那外焦里嫩,让人赞不绝口,吃了一口又想再吃一口的烤羊肉串,就不难想到新疆这个美丽的地方。除了这里盛产的吐鲁番葡萄,哈密的哈密瓜,这里的小吃也是出了名的。

烤羊肉串也许在别地也有,但属新疆的最正宗吧!烤架上堆着煤炭块,再燃起火,放上一排刚穿好的羊肉串,撒点孜然,撒点辣子面。只见烤羊肉串的小伙一手攥上二十个铁钎子,一下翻过来,那一面已经变得金黄。浓郁的香味随着烟弥漫在数十里,引来了络绎不绝的人前来一吃。

光吃羊肉串那当然是比较单调,新疆的小吃可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主食以抓饭和拉条子为主。那抓饭里有黄罗卜、胡萝卜、葡萄干、杏干、大米、羊肉。把萝卜切成条,葡萄干直接洗好了放,杏干去核,羊肉切成大块啃着吃。抓饭讲究的是火候,做肉有一种火候,做米也有一种火候,做抓饭容易,但美味可口、色香味俱全的抓饭还是要来新疆品茶,新疆的抓饭肉炖的又香又烂,米焖的粒粒分明,香喷喷的。

新疆人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还有奶茶,奶茶以砖茶和马奶熬制而成,喜欢茶香更浓一点的多放点砖茶,喜欢喝牛奶的就多搁点牛奶,总之一家一个口味,一家一个喜好。

薄皮包子,烤包子是各有各的特色:薄皮包子,顾名思义,吃的就是皮薄,而且都是用手擀的薄皮,大约如同三张纸那么薄吧;烤包子的皮就没有薄皮包子那么薄了,烤包子的皮是又脆又香,让人垂涎欲滴。

新疆的美食独具特色,种类是数不胜数。如果你也想品茶新疆的美食,那就来新疆做客吧!

美食心得 篇6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美食心得 篇7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它呢?因为它是一部记录中国传统美食的纪录片,而我从小就是一个吃货,对美食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部从头到尾都讲述着美食的纪录片当然能够吸引到我啦。

《舌尖上的中国2》分为六小集,第一集是《脚步》,第二集是《心传》,第三集是《时节》……一集都有一个专题,每一集都有许多制作美食的故事。

播种,采收,制作……这都是一道道美食的身世,看似简单,实际却十分复杂,小小一道菜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个故事啊!

《舌尖上的中国2》不仅讲述了制作食物的过程,更体现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特有的文明、文化、风俗、习惯。

古代的祖先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计的美食制作方法,大自然也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食材。

虽然时间冲淡了古代的文明记忆,也拉开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但还有人坚持着,即使有时间的破坏,这些古老的美食制作方法还是被生生不息的传了下来。

深山幽谷中的少数民族们,也有独特的食物。

奇妙的食材与奇妙的制作方法,造就了只有在深山里才得以品味的奇妙食品。

质朴勤劳的农民们,也有自己家常的独特美味,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获取美味的食材,学习高超的制作方法,虽然比不上山珍海味,但这些家常小菜总有独特的味道。

舌尖上的美食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味道,它更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种古老的艺术精髓,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舌尖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那一道道让全家大饱眼福,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都出自于妈妈的巧手,每个来家里作客的人对于餐桌上的美食也都垂涎三尺!其实,美食之所以会美,最重要的还是注入每道美食中的情感。

在此,我不得不感谢我亲爱的妈妈让我品尝到舌尖上的美食、舌尖上的爱。

我最爱的美食,非“饺子”莫属,我享受着它在我舌间上舞动的感觉;吃饺子就像跳舞一样必须配合着旋律,如果心急想一口气吃掉,它就会烫你的嘴,就无法好好感受它的内馅;如果发挥耐心,配合着它的脚步,那么,就能尽情的享受这优美的节奏;那嫩嫩的'、滑滑的感觉油然而生,让我不忍心把美味多汁的饺子往肚里吞,只想让它在口中慢慢回味,细细品尝,嘴角不自觉微微上扬。

有一回,我感冒了,吃甚么都没胃口,正好那天妈妈外出,我躺在床上等待她回来。

忙了一整天的妈妈一回来便到厨房煮我最爱吃的料理,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饺端了上来,只见饺子里加了鸡蛋,金黄的蛋黄与白嫩嫩的饺子皮,看起来格外耀眼,煞是好吃。

我品尝着,内心暖暖的,汤里有淡淡的清甜,有鸡蛋的美味,还有深深的母爱,那碗充满母爱的汤饺,令我至今难忘。

美食心得 篇8

家乡有无数种美食,真的想全记下来。但太多了,不可能,只能将我认为好吃的东西记下来,留给后人。一位伟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拨面条就是民族的。

在几十年前,一位同事曾以《香喷喷的拨刀面》为题写过散文,发表于本地报刊上,家乡的美食也因此闻名。

拨面条可是一种美食。小时候,吃顿拨面条是一个梦。因为那时候每口人一年也就分十来斤荞麦,平日里不来客人谁家也舍不得吃。

荞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沙质土壤中,生长期间降雨量不能超过200毫米,雨大了将停止生长,甚至是颗粒不收。我小时候最早学会的谜语就是关于荞麦的:红梗绿叶开白花,五方六月才种它。三块小瓦,盖个小房,里面住着个白姑娘。这些,是荞麦的真实写照。但荞麦由于生育期短,种植要求条件高,产量低,农民都不喜欢种。不过荞麦面好吃,荞麦皮是上等的枕头填充物,特别是荞麦面的拨面条儿,别有风味,农民为了尝鲜还是要种的',如今在我家乡的市场上,新鲜的荞麦面1斤已经是4斤白面的价格了。

关于荞麦的故事有好多,但我感觉“三片瓦”的故事更有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对贫苦的农民夫妇,住在一间又低又窄的茅屋里,茅屋上只盖着三片瓦,所以人们都称他们为“三片瓦家”。三片瓦家虽然穷,却养了三个漂亮姑娘,大姑娘大麦,小姑娘小麦,二姑娘荞麦。

大麦和小麦,高高兴兴地嫁给了两个庄稼人,成家立业,男耕女织,日子过得热火。只有二姑娘荞麦,跟大姐小妹不一样,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人懒,什么活也不干,什么苦也吃不了,还爱吃香的穿好的,整天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喜欢头上戴一朵小白花。父母把她许给一个叫“苦得”的庄稼汉。荞麦嫌人家生得不体面,人老实,打心眼里瞧不起。

村子里有个坏小子叫“寒露”,终日游手好闲,拈花惹草。一日在地里遇见荞麦,甜言蜜语,勾勾搭搭,从此二人眉来眼去,暗中幽会。荞麦学会了几句诗文,就更看不起大姐小妹。父母一提“苦得”,便顶撞父母。反正不愿和“苦得”成亲。

在“寒露”千方百计的勾引下,荞麦姑娘怀孕了。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丑事。荞麦急着跟“寒露”成亲以遮丑。“寒露”却说门不当、户不对,丢了“荞麦”另寻新欢。

荞麦羞愧难言,不想活在人世。父母从中安慰,姐妹来劝说。荞麦回心转意,情愿嫁给庄稼汉“苦得”。

偏巧那一年天旱地裂,禾苗干枯。急于出嫁的荞麦,请媒人到“苦得”家求婚。媒人回来说,只要有一线之途,也不娶荞麦为妻。

荞麦听了此话,眼泪只好往肚里流,知道都怪自己,是自作自受。再看大姐小妹,都是夫妻恩爱,自己失身“寒露”,身败名裂。还有啥脸活在人世!不如一死了事,就给“苦得”写了绝命诗:

家住三片瓦,出身在贫家。小时爱穿红,长大戴白花。书生寒露把我害,死后不怨爹和妈。

夜里,荞麦姑娘将诗藏在袖筒里,朝着三片瓦的茅屋拜了又拜,来到白天“苦得”干活的地方,长跪不起,呜咽泣哭,吐血而死!

第二天,“苦得”来到地头,看到荞麦姑娘已经气绝,在她的身体四周,长出了许多红杆杆、绿叶叶、开白花的草。他可从来没见过,以为是荞麦变成的,所以把它叫作荞麦。

“寒露”听说荞麦姑娘死在地头,也念往日之情,跑去看望。他刚走到荞麦跟前,那荞麦结的黑籽就唰唰地落了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荞麦当作庄稼来种,下种时间比谷子、玉米迟好多日子也没关系。又不择地、耐旱。但必须在寒露到来前收割,要不就落到了地里。所以民间有“荞麦不过寒露”的说法。

虽然荞麦产量低,但经家乡父老兄弟的精心耕种,每年都有一个好收成,特别是用碾子碾出的荞麦面,做出的拨面条有一种特殊的地方风味。

拨面条做起来简单。就是将碾子压的荞麦面用凉水和好后,在面板上赶成一尺宽、一寸厚的饼,用专用的拨面刀,挤压切砍于滚开的沸水中,漂起就用筷子挑入碗中,拌卤子食用。

荞麦面拨面条清新可口,做卤子的原料有好多种。但只有用农家大酱缸里的红咸菜、加少许瘦肉做出的卤子别有一番风味。记得一位省城来的客人第一次吃拨面条,小伙子血气方刚,争强好胜,一次吃了3大碗,边吃边叫好,结果一下子撑着了,接下来3顿没吃饭。

家乡拨面条的美味,走到哪儿也忘不了!

美食心得 篇9

中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变革体,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食物背后的道理和故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各个地域的人们在穿、住、用、行上愈发的相似,似乎当下的中国食物是最能区分一个地域特点的了。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日常生活中饮食行为习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时空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环境对人们获得的食物种类起到很大的影响,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次,自然环境使得人们为了生存而对饮食结构和食物做出选择。贮存、腌渍、晾晒、冷冻等诸多方式被使用来保存食物,在保存食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同风味的食物。

舌尖2中说“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白马占堆爬上四十米的`高树为弟弟获取蜂蜜,归乡华侨的一顿萝卜饭,为女儿苦练抓跳跳鱼技巧的父亲,养蜂父亲颠簸路途中的患难与共等等,通过食物所承载的那份亲情,是更重要的。

这世间最好的厨师,最好的食物永远都是父母和爱着的人。这不仅在于食物,更是那份亲情。

因为中年人外出务工而造成的“乡村空心化”而形成的“613899”部队,麦客们低下的效率与现代化社会的格格不入,城市化的不断进程,裹挟着一些人们走进城市,进入高楼,而他们是否能够适应?市场化的大潮,是否会让那些记忆中的味道不复存在?

所以中国这辆列车,请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

美食心得 篇10

上周六,和两个朋友吃饭,吃的是西安的平民家常小吃:每人一盘米凉皮、一个肉夹馍、一碗鸡丝馄饨。价格很实惠,三个人花了五十一块钱。凉皮既薄又劲,厨师刀法好,切得细且长,调料是两小勺调料汤,两小勺香醋,两小勺蒜汁水,两小勺芝麻辣椒油,搅拌后浸润光亮,醇香可口;肉夹馍是将一个中等碗口大小,一指多薄厚,被烤得外脆里嫩的热烧饼,顺着饼面从中间切道口子,从锅里捞出一块热乎乎的卤汁猪肉,肥瘦各半,切成稀呼烂,给里面滴一些肉汤后,一应儿塞进饼里,瞬间热油渗进饼子内瓤,咬一口饼,会有油汤顺着指缝流将下来。凉皮跟肉夹馍,一凉一热是主食,为了使享用时不干不噎,软润爽滑,再来一碗汤醇味鲜、相对清淡的鸡丝馄饨,边吃边喝,成为绝美搭配。三样吃食下肚,保管任何一个食者既能解除饥渴,又能痛享美味。当时三味美食上齐后,我们三个人无暇拉话闲谝,只管狼吞虎咽,于吸溜与咀嚼声中,瞬间将眼前的碟碗一扫而光。当一个个搁箸抹嘴抬头之后,这才互相对望着傻笑起来。一个说,真美。一个说,解馋。我说,天下再也找不到这么美的吃食。说话间,一朋友抽起了烟,我剔起了牙。另一朋友说,我这个人啥都不在意,就一点,好吃,你常在外地跑遥,都吃过啥美食,谝谝,让咱过过干瘾。

朋友的话,勾起了我的记忆,便笑着说,吃饭乃人生第一等要事,好吃是聪明和智慧的表现。不过,不管国内国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是吃饭,不同的地方,那差异可是大了去了,要一一道来,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样吧,我就说说我吃过的几样美食吧。

几年前我去过一趟云南。七彩云南是一块宝地,那里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腾冲瑞丽都是闻名遐迩的风景胜地。我那次去,是谈个项目。朋友很热情,先后邀我吃过三顿很有意思的饭。头一顿是百菌宴。餐桌正中放着一只煮着各种菌类的土鸡汤锅,热浪滚滚,气腾屋顶。接着,一道一道地上菜,全是一些不同的菌。单蘑菇就上了七八道,有香菇、油菇、针金菇、桦树菇、猴头菇等。其它是黑木耳、银耳、石耳、亮菌、灵芝、茯苓、牛肝菌,总计不下十几二十道吧。主人热情说,牛肝菌,滑嫩无比;青头菌,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味道极好;鸡油菌,浅黄如鸡油,营养价值极高;最名贵的还是鸡枞,号称是菌中之王,口味细腻丰腴,鲜能觅到。其中有些菌,连服务员也叫不上名字。吃饭全过程,就是吃不同的菌肉,喝不同的菌汤。那顿饭吃到末了,觉得肚子空空如也,好像啥也没吃一样。你想想,那些菌肉和菌汤,能顶饿吗?

第二顿是菊花宴。餐桌中间摆了一道白铜锅,里面煮着白鱼,外围摆了一圈小菜肴,有鱼腥草、炸昆虫、米灌肠、火腿、腊肉等。让人惊异的是,所谓菊花宴,真的就是吃菊花。服务员端者一大盘菊花走来。菊花的杆子留了约摸六七厘米长短,便于食客食用时抓持,菊花则是一朵已然怒放、拳头大小的真菊花。制作方法似乎是,将菊花蘸了一点清淡的粉芡,下锅快速过一下油,瞬间又打捞上来,直观花朵油滋滋的,花瓣色泽依然鲜艳。服务员介绍说,吃菊花对健康很有好处,只是由于人们不常吃,忽视了它的营养价值,要每个人从盘子里自行挑选。我选了一株紫色的菊花,看起来很是清香可爱。主人带头吃开后,即不断动员大家说,快吃,好吃得很。我拿起菊花闻闻,犹豫了一下,咬下两个花瓣,搁嘴里咀嚼了片刻,觉得味道实在有些苦涩,没有啥香味,觉得心里有点膈应,便放了下来。主人不知道是为了带头示范,还是菊花真的就那么好吃,他不但将自己那朵吃完,还吃了另外的一朵。至饭毕,我的那朵菊花还基本完好地保留着,主人笑着说我将那么好的东西浪费了。

第三顿是过桥米线。过桥米线名气很大,大众都很熟知,由传说中秀才娘子过桥给相公送饭的故事而得名,使得过桥米线带上了些许浪漫的情调。米线是云南人的`命,也是一道传遍全国的民间美食。但云南的正宗过桥米线是什么样子?怎么做?怎么吃?恐怕有人不完全知道吧。西安如今也有着许多米线店,所吃米线,模样和口味和粉条差不多,女孩子不管春夏秋冬,对这一美食情有独钟,成为大众时尚快餐。但是在昆明,吃过桥米线其实很复杂、也挺麻烦。就过桥米线的配菜讲,从来不用牛肉和羊肉,不使用酱醋,荤的配菜有猪里脊肉片,酥香猪肉渣,鱼片,鱿鱼片,凉白肉,火腿,鸡片等,素的配菜有豌豆尖,玉兰片,韭菜,豆芽,豆腐皮等。汤是事先用猪筒子骨和土鸡炖成的,要新鲜,夺味。米线是将上等大米粉中的面筋洗去,制成雪白的豌豆粗细的线状。最让我惊讶的是煮制米线的方法,原来不用锅煮,而是将荤、素配菜选取停当,与米线和汤一并备齐放好,最后将一个大瓷碗用炭火烧成半红,将备好的食材往碗里滋啦一倒,迅速将碗盖住,稍等片刻,米线及配菜便在这只热碗中煮熟了,拿去盖子,放入所需调料,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过桥米线就制成了。在享用中,我发现,昆明米线和西安米线的最大不同还在于,西安的米线细且长、嚼起来很劲道,昆明的米线则是一寸来长短、吃起来软乎乎的小节儿。我对朋友说,你们的米线太瘫了,没嚼头。主人笑着说,要的就是这个劲儿和味儿。我说,那能顶饥吗?两泡尿撒过,还能有啥?主人没说话,笑了。

最后说下国外吧。那年去德国学习考察,一天晚上在柏林,东道主请我们喝啤酒,算是请饭。地方在一个啤酒屋,主人给我们预定了座位,进屋后里面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所有人面前放着硕大的玻璃杯,装着满满的啤酒。我们坐定后,开始上酒上饭。每人照样一大杯啤酒,此外,则一个热乎乎的带把猪肘,足有一斤多重。看着眼前这两样东西,我们一边吃一边等,觉得应该还有其他的菜肴和饭食吧。这时翻译说,别等了,这就是全部了,大杯喝酒,大块吃肉吧。他娘娘的,一听这话,所有人无不大吃一惊和大失所望。那顿饭,记得酒差不多都喝完了,那个带把肘子,没有一个人吃完它,有几个人,几乎连动也没动一下,就扔在那里了。

在肯尼亚,也是对方一次宴请。先是简单上了一些餐前的面包和甜点,让大家聊天,等待主菜主食。约莫过了一个来小时,正餐开始了,服务生端上来的,是一大盘刚刚烤好的大块牛肉、羊肉和斑马肉等,由客人自己挑选食用。我挑了一块羊肉,大约有半斤多重,肉烧得不错,吃起来嫩嫩的。一个同行想尝一下当地的新鲜,挑了一块斑马肉

。我的老天,那可能是个老斑马,烧出来的肉又干又柴又硬。用牙咬不烂,用刀切也得费老鼻子劲。同样的,除了每人一块烤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可吃的东西了。那块羊肉我没吃完就离开了。那个同行硬是将那块斑马肉吃完了,弄得大家还等了他一会儿。陪我们的黑人朋友,人家已经习惯了,一块烤肉下肚,舒服、惬意地回家去了。我们回到宾馆,还得另外再找其他东西补充一下。

美食心得 篇11

在这个整整七天的国庆节连续假日,天空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那像利剑般的万丈金光从明亮的天空洒到人行道上,我们一家人都待在自己那柔软舒适的沙发上,盯着小小的电视欣赏节目,不知道去哪里好玩。终于,快到晚上了,所以爸爸就带着全家人一起去小吃街逛逛,走着走着大伙都不知不觉得饿了起来,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

小吃街里人声鼎沸,人潮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真是热闹非凡,每一个摊位的美食看起来都好好吃,让人舍不得离开,真想每样都尝一尝!但是大伙的胃却闹别扭,不停的在翻滚着,提醒我们自己的肚子还是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于是我们继续走着,沿路看到摊位的食物看起来皆色香味俱全,真让人不知该从何选起吃哪一摊才好? 正当大家唇枪舌战、犹豫不决的时候,爸爸说:“在小吃街中间有一摊名闻遐迩的佐之味甜不辣非常好吃!”。但在我亲自品尝了以后,才知道真的挖到宝了!它的甜不辣不但没有鱼腥味,而且做成各式各样不同的形状,口感各异,但都嚼劲十足,再配上老板那甜甜咸咸的独门酱汁,吃起来更是让人惊叹连连!真想钻进他那大汤锅里一个人独享,好好的大快朵颐一番!

听老板说:“这甜不辣都是用新鲜鲨鱼肉做成的,绝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真是让人安心!而且老板做起事来也很细心,同时也非常注重整洁与卫生,连说话时都戴着口罩呢!希望下次还有机会能够再来,我要邀请亲朋好友们,一起来品尝这让人允指回味,难以忘怀的小吃街美食——佐之味甜不辣。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美食心得网内容,请访问美食心得

本文来源:http://www.wenruiyun.com/zonghe/4553.html